小九直播网页版塑料模具厂家
首页 > 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联系我们Contact Us

小九直播网页版

电 话:86-0510-85190258

联 系:殷经理

网 址:www.hddkdc.com

地 址:无锡新区汉江路9号

推动新基地建设“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持续加码 拉长产业链“中山版”深圳产业园上新

发布时间:2024-07-14 02:49:25   来源:小九直播网页版
    深中通道开通,浪尖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浪尖设计集团”)董事总经理姜臻炜进入深中“双城”工作节
  • 产品概述

  深中通道开通,浪尖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浪尖设计集团”)董事总经理姜臻炜进入深中“双城”工作节奏。

  近一周,他和小组成员在深圳总部与中山新基地来回奔走近10趟,接待一批接一批的考察团。相距数公里外,由深中两地国企共同打造的产业平台项目——湾区未来科技城也迎来考察高峰,考察团到访数增长超过30%。

  早已适应深中“双城”模式的深圳新益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办主任袁茉莉则变得更从容。深中通道让深圳总部与中山基地的车程从两个多小时缩短至40分钟以内。袁茉莉有了更多时间关注中山新基地的建设。

  深中通道拨动着大桥两端的产业链,深中产业协作热度攀升。最近一周,来自省内乃至全国的考察团涌进布局在中山的新园区、项目,企业“加码”布局中山新基地,“深圳总部+中山基地”模式不断上新。

  深中通道开通首周,除了考察团,D+M湾区设计产业港项目还迎来了新项目。7月5日,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与园区签约,成为园区新成员。

  “深中通道一通车,很快就‘热’了!”园区还未建成,投资者已“找上门“。市场的反响让姜臻炜感到惊讶和振奋。

  时间回到两年前,2022年7月,浪尖设计集团进驻马鞍岛,投资建设D+M湾区设计产业港,打造浪尖设计集团旗下在全国的第三个基地。这是与深圳总部距离最近的一个,也是功能和产业链条要素最齐全的一个。

  浪尖设计集团于1999年在深圳成立,如今已成长为工业设计领域能力最突出的全产业链设计创新服务运营商之一,并在重庆、深圳和武汉等地创立了浪尖智造工场(重庆)、智造体验馆(深圳、武汉)和工业设计小镇(武汉)三个独立运营体系。

  为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从2021年起,姜臻炜和公司团队就奔走全国,寻找新的产业基地选址,考察的重点就在大湾区。经过走访比对,他和团队最终将目光放在了与深圳前海隔海相望的马鞍岛。“区位是我们最终选择马鞍岛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姜臻炜说,落户翠亨新区马鞍岛,是浪尖设计集团的最新布局,也代表着公司发展的战略方向。

  “对于我们来说,这里能更快到达位于深圳南山的总部。”姜臻炜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基地距离位于深圳南山区的浪尖设计集团总部仅50分钟车程。更为关键的是,翠亨新区地处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地的中点位置,“去哪里都很近”,可有效整合各地产业资源。

  浪尖设计集团的进驻,对中山也有着特殊意义。工业设计被视为创新链的起点、价值链的源头,对制造业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是现代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中山是制造业大市,而工业设计一直是中山致力强化的环节。中山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说明,要全力发展工业设计,加快组建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设计企业,推动设计与产业融合。中山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重点工作部署中也提出,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倍增计划,全力发展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作为国内工业设计的龙头力量,浪尖设计集团有望帮助中山制造“解渴”。姜臻炜表示,早在两年前,浪尖设计集团就已开始与中山的制造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对接,开启业务合作。D+M湾区设计产业港建成后,服务的功能和范围将进一步升级。园区将建设系列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快速原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设计云服务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精密模具制造中心、中试生产和组装调试中心、柔性自动化加工中心、工业设计博物馆、消费者研究中心、人因工程研究中心、CMFT研究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新技术展示交流中心、人才培育中心等功能空间,形成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工业设计产业生态区。

  浪尖设计集团和D+M湾区设计产业港的发展视野不止局限于深中两地。姜臻炜表示,未来,浪尖设计集团计划通过D+M湾区设计产业港,整合大湾区乃至全国工业设计的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资源,面向大湾区、全省、全国开展服务。

  “这是原来不可想象的。”深中通道通车前,袁茉莉长期奔走在新益昌深圳总部和中山基地之间,每周二到一趟中山基地,是雷打不动的工作内容。从深圳到中山,虎门大桥几乎是她的必经之地。四年间,她在虎门大桥往来奔波了超过400趟,每趟单程超过两小时。随着深中通道开通,她单程通勤时间缩短至40分钟。“现在基本是想去就去,想回就回。”

  便捷的通勤也改变了新益昌在大桥两端的产业功能布局思路。新益昌是国内LED固晶机设备制造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随市场拓展,2018年,新益昌在翠亨新区马鞍岛摘下地块,建起建筑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的新益昌中山产业园。四年间,新益昌已将90%的生产线落户这里。过去,“研发在深圳、生产在中山”的布局较为清晰。如今,这个格局正在被打破。

  最近一周,新益昌的研发人员也加入到袁茉莉的通勤计划中。深中通道通车后,过去常驻深圳的20多名研发人员也进驻到中山基地中,为基地运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我们把研发基地放在深圳,把生产基地放在中山,两边强强联合、强强互补,好比新益昌的两只‘翅膀’,都要强,都不能缺。”新益昌总经理宋昌宁表示,新益昌积极构建“深圳总部+中山基地”的格局。在深圳将强化研发功能,与此同时,将在中山大力实现制造智能化数字化,并逐步补强研发功能,打造自动化水平更高、空间结构布局更合理、更加清洁环保的智能制造基地。今年,新益昌在翠亨新区摘下新地块,建设集团的研发中心、高端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基地等内容。新基地建成后,新益昌在深中两地的厂房面积将超过20万平方米。

  距离深中通道马鞍岛登陆点不足两公里处,深中产业联动的示范项目——湾区未来科技城也是中山近一周最“火”的产业园区项目之一,园区接待超过20个考察团。园区招商运营负责人直言“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湾区未来科技城的“火”源于其突出的区位优势,也源于它所带的深圳元素。项目由中山翠亨集团有限公司与深业集团有限公司两个国资企业一同成立的深中(广东)高新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以承接湾区科技产业资源为重点,并计划设立院士工作站、校企合作培训中心、产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项目路演中心、股权投资中心等空间。

  深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深圳科技工业园(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首个第一个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方。在深圳科技工业园,培育出中兴、华为等一批知名科创企业。

  湾区未来科技城项目就像深圳科技工业园在中山的一颗“种子”。“我们大家都希望在这里孵化和培育出能引领行业发展的科创新力量。”深中(广东)高园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中海表示,通过借鉴深圳科技工业园的成功经验,湾区未来科技城致力引育一批来自湾区乃至全球的科创企业。目前,园区已签约引进一批科创企业,涵盖新能源、生物制药、中医药等领域。

  为营造更适合科创企业的发展生态,湾区未来科技城引入了“深圳模式”,打造“中山版”的深圳产业园。一方面,湾区未来科技城是中山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试点项目。深圳是全国首创新型产业用地(M0)概念的城市。不同于传统功能单一的产业用地,新型产业用地具有“低成本、高容量、混合功能”的特点,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要素支撑。另一方面,湾区未来科技城引入“孵化器+产业基金”的模式。孙中海表示,湾区未来科技园正在与深业资本公司、深业集团合作成立产业基金,推动科创企业和项目发展提速。

  融合了深圳和中山产业元素和发展优势,湾区未来科技城释放出“强磁力”,除了深圳,在已签约进驻园区的项目中,还有来自广州、佛山等地的企业。“他们看中园区的功能配套,更看中了园区靠近大湾区腹地的区位。”孙中海表示,深中通道开通后,企业对湾区的产业格局也有了新的思考。园区招商团队在对接项目时了解到,不少企业希望能够通过布局中山,借助中山突出的区位优势和相比来说较低的成本来对接深圳、融入“黄金内湾”。未来,湾区企业在中山建立基地,甚至将总部迁至中山的现象或将成为常态。

  站在深中通道翠亨东收费站出口,看着不断涌出的粤B、粤S以及粤东地区车牌车辆,会让人对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有更强烈的感受。

  一桥飞架,深中通道将中山与深圳的陆路交通距离缩短至24公里,将单程车程缩短至最快30分钟以内。中山与深圳等珠江口东岸城市的距离从未如此的近。大湾区也因深中通道变得更“小”。布局在翠亨新区马鞍岛的企业拥有了“深中半小时”“湾区一小时”通勤圈。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布局的调整和新链条的形成。

  深中通道将珠江口东西两岸当下最“精选”的产业要素链接了起来。在珠江口西岸,深中通道登陆点半小时车程内,有中山的核心产业平台中山翠亨新区和火炬高新区,1小时范围内是小榄镇、古镇镇、南头镇等制造业重镇。再加“一脚油门”,是有着更广阔产业空间的江门以及粤西地区。在东岸,深中通道对接的南北50公里海岸线区域内,汇聚了海洋新城、九围国际总部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等平台空间和交通枢纽。再往北走,是东莞滨海湾新区等新平台,创新要素密集。

  对于那些市场触角敏锐的企业来说,整合湾区产业链资源的探索早已开始。赶在深中通道通车前,新的产业链布局早已落下。看准深中通道的联通作用,落户在翠亨新区的企业已将供应链拓展至江门等地,并计划通过香港接入国际产业资源,开拓外贸业务。总部在深圳、生产基地在中山、供应链在湾区、市场在全球……这样的产业链格局正逐步成为现实。在深中通道和大湾区融合发展时代,产业链的想象空间慢慢的变大。

  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认为,深中通道的开通背后,隐含的是珠江口东西两岸如何加速推进市场一体化的命题,交通硬联通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产业要素的流通,大多数表现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分工和合作。第三步,是生活配套的互补,逐步迈向“同城化”。

  作为大湾区“腰部城市”,中山要抓住深中通道建成通车的历史机遇,一定不可以是被动等待。其中,要主动对接深圳,精准链接深圳资源,大力带领企业形成“深圳总部+中山基地”的双布局模式,找到“深圳+中山”最优组合。

  深圳是一个创新型城市,更注重从“0”到“1”的创新。深圳创新要素倘若能与中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将可带动中山本土产业做大做强。例如,中山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多年却受制于人才创新等多种因素而“不温不火”。若能吸引深圳领域的大院大所联动开展创新研发,中山主导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落地,将有望推动实现更大发展。这是利用深圳创新链赋能本土产业。这在未来产业这条“未来赛道”也同样适用。近年来,深圳全力发展人工智能,不少企业正在寻找应用场景。而中山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关键阶段,有大量的应用场景,正好可对接深圳AI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此外,中山企业转型出海不在少数,如何与深圳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合作,实现双赢,也值得关注。

  总而言之,中山要为深中产业对接积极营造创新生态,围绕深中打造创新链,畅通人才链,融通两地资金链、产业链,加快构建有利于深中乃至珠江口东西两岸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相关产品